预备课
- 1.原始舒适区=0认知
- 2.无知即极乐,认知即痛苦
- 3.眼前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 4.给思维找一个支点
- 5.认知越狱与双环学习
- 6.所谓优势,就是不断地绕过陷阱
- 7.矩阵式认知与苏格拉底
- 8.认知中的“月亮与六便士”
1.原始舒适区=0认知
如果给你这样一个地方:没有寒冷、饥饿,没有任何生存挑战,只能感受到温暖和安全,相信大家都会对这个地方非常向往——实际上,这个地方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那就是我们在子宫里的状态。
子宫:人类的“原始舒适区”
这个地方真的是太好了,以至于每一个在这个地方待过又被迫出来的人,一出生就会哇哇大哭,原因很简单:他从一个温暖的,没有寒冷、饥饿,极其安全的世界,突然来到了一个不确定的世界。
从“子宫”到“坟墓”,“子宫”和“坟墓”在英文里非常像,只差一个字母,一个是womb,一个是tomb。“子宫”和“坟墓”相似的地方也不少:它们都是个体独有的自由空间,没有人打扰。自由不好说,但至少是很自在的。
原始舒适区=0认知
子宫、天堂和伊甸园的正面是“无比的舒适”,那它的另一面是什么呢?另一面是:因为没有匮乏、没有挑战,我们就不需要有任何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任何福音都是诅咒
分享一个观点:任何福音都是诅咒,或者说,任何好处都是有代价的。
在一个超级舒适的地方,一个“超级舒适区”里,这种“超级舒适”是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就是——零认知。最舒适的地方就是那种不需要认知,所以你根本就不具备认知能力的地方。当我们觉得很舒适的同时,要意识到,我们极有可能处在一个零认知或者接近于零认知的一个地方。
2.无知即极乐,认知即痛苦
认知开始的那一刻,也就是舒适结束的那一刻。
- 区别:自在和自由
在子宫、母体、伊甸园的状态下,是“自在”:你独自占有一个快乐的空间,不需要思考,不需要选择,你只是一个附庸,一个微不足道的终端,一切的事务都全权委托给那个母体了。那自由是什么呢?自由就是什么都要由你自己来干,你自己来认知,你自己做选择、做决策、做判断,而且你要承担这个选择和判断的后果,这才是自由。
- “无知即极乐”&“认知即痛苦”
黑客帝国》当中还有一个不太重要的角色,但被导演赋予了很重要的意义:太空船上的塞弗。塞弗有一句名言:无知即极乐。塞弗为什么当叛徒?因为他觉得在船上天天吃那种难吃的东西,还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凶险,这让他不知不觉怀念当时在母体(matrix)的幸福生活。你只有在无知的时候,才会是快乐的——他说的就是在母体的那种状况。
- “逃避自由”:纳粹心理学
因为自由很痛苦,我们就干脆放弃认知,放弃选择。因为我们不愿意去思考,我们就让一个人来代替我们所有的人来思考。
- 回归母体:根深蒂固的人类本能
- 彼得·潘综合征: 彼得·潘是一个不愿意长大的小男孩,他一直希望自己生活在neverland,一个不存在的,或者跟真实世界说“不”的那么一块土地上,在那里,他获得了某种自在。获得这种自在的代价就是跟真实的世界脱离,你不是生活在一个realland,而是一个neverland。
- 妈宝男=巨婴: 他只不过体现了人的一种非常自然的、根深蒂固的欲望——拒绝认知,拒绝因为认知而带来的痛苦,而选择把自己作为一个附庸托付给一个强大的母体,从而获得那种想象的舒适感,或者说,是想象性的回归母体,回归子宫,回归他自己的伊甸园。
你想获得认知的权利,必须同时接受与认知紧密关联着的代价——痛苦,选择,自由所带来的强大压力感。
3.眼前的世界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
《红楼梦》探讨的就是这个问题:假当真时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
假如你生活在一个完全虚假的世界里,你的所有认知,连同你的行为都是虚妄的。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不知道,而你们也不知道,但是你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这说的其实是一个梦的隐喻:虽然我的身体在一个虚幻的世界,但是我知道这是一个虚幻的世界——这就是你的认知比别人高一个维度的标志。而我们普通人都是身在一个虚幻的世界而不自知,反认为这个虚幻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
认知:认出世界的真实性和虚幻性
德鲁克说“世界上最没有效率的事情,就是以最高的效率去做一件根本不值得做的事情”
什么是“昨天的战争”呢?就是这个趋势已经发生了,悄悄转变了,而你还没有意识到,还在一个过时的产业上要取得优势。这种状况,我对它的说法就是“在泰坦尼克号上争头等舱”。
当你能认识到当前的局限性的时候,你就能比别人看到更长远的未来。
4.给思维找一个支点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贫穷限制了你的想象力”,事实上,很多东西都在限制我们的想象力。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中外思想史上很多最聪明的大脑一直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比如著名的大哲学家勒内·笛卡儿曾经说,“你今天看到的这样一个世界,你觉得它是真实的,也许它就是一个邪恶的操纵者、一个邪恶的专家精心编制的一个梦,让你出生就在这样一个监狱里、出生就在这样一个他精心构造的梦幻世界里,实际的情况是,你的身体被控制在一个地方,你所经历的东西不过是通过一系列的控制系统让你感受到的真实的东西。”
虚拟现实&仿真现实: 虚拟现实是一种技术,你感受到的是一个世界,但是你知道你还在另外一个世界。仿真现实就像黑客帝国中matrix描绘的世界,活在里面的人不知道自己在这样一个虚拟世界中。
爱因斯坦有一句话:问题不可能由导致这种问题的思维方式来解决。
你遇到一个问题,一定是由一种特定的、你自己不知道的思维方式导致了这个问题。这个时候,你可能会想方设法解决这个问题。但问题在于,你解决问题的方式恰恰就是导致你现在这个问题的思维方式——你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而且会把问题变得越来越糟,越来越复杂。
你的思维如果没有一个支点,没有一个跟你现在的思维区别开的着力点的话,努力是完全无效的。
例如飞机的发明:飞机不是飞上去的(煽动翅膀),是被翅膀上下的压力差给顶上去的。从桨的迷梦当中醒来,转向帆的思维方式的时候,飞机才能够做出来。
人人都在尽可能增加自己的认知,但往往忘记了一点:你的认知是在一个单一的、陈旧的、其实已经无效的维度上添砖加瓦呢?还是要找到另外的一个维度、另外的一种思维?
5.认知越狱与双环学习
我们的学习分为“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
- 单环学习
“单环学习”是说,你已经逐渐形成了一个认知框架,然后你会寻找各种各样的证据和理论,不断丰富这个认知框架,使你的知识变得越来越丰富。一旦遇到问题,你就能够对问题有一种敏锐的把握,立即用你现有的这种思维方式来识别眼前碰到的问题,从而寻求解决之道。
但是,“单环学习”有个问题:一方面,它给予你引导,另一方面,它也在禁锢你的思维。最后的结果会是:“手里拿把钉锤,看什么都是钉子。”
当你的认知变得越来越完善的时候,你也在悄悄阉割自己的认知能力。
人只能听见他能听见的东西,看见他能看见的东西。
- 双环学习
任何一种认知模式都是有效的,但都是局限的。真正有效的学习是:一方面要在既有的认知模式下不断强化自己的认知模式;另一方面,要弱化,甚至消减你已有的认知模式——这种学习方式就叫“双环学习”。
思维不是闭环的,而是从原有的认知环里溢出,进入到另外一个认知环里。实际的认知方式远不止一个8字那么简单。实际的认知模式是不断突破你既有的逐渐闭环的世界,打破它,然后再重建一个认知框架。
王戎识李: 路边的李子是酸的。王戎其实只问了一个问题,但就是由于他问了这个问题,就从一个认知陷阱,或者说一个已经闭环的思维模式当中溢出来了——王戎从单环进入到双环,没有将自己的精力耗费在没有意义的事情上,自然而然地获得了一种认知优势,从而也获得了一种竞争优势。
- 思维越狱
我们都懂得给自己的手机越狱,但我们经常随身用的思维方式,却常常想不到如何去越狱。但是你在这一个已经闭环的系统里再怎么努力,你的自由度都是非常有限的。
6.所谓优势,就是不断地绕过陷阱
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自定义的世界
1000个读者有1000个哈姆雷特,1000个人就有1000个世界,每一个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定义的世界。当你对世界下判断、表述你看到的世界的时候,你表述的不是世界本身,而是你的世界观。
思维模式左右着我们
思维模式左右着我们,而我们常常不自知,以为那就是我们自己。
不堕入障碍
所谓的优势、成功,就是能够不断地绕过陷阱。
显而易见的答案一定不是答案
这就像在梦里,有的人知道自己在做梦,能够对当前的状况有一个识别和警醒,他能找到通向另外一个世界的秘密通道,尽管它很狭窄,很不显眼。这个通道通常叫“虫洞”。
德鲁克说,一个领导者如果只有一个能力的话,那就是提问的能力——提正确问题的能力,是让我们避免掉进陷阱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
提问或者善于提关键的问题,就是给我们的思维杠杆找到一个支点:你会有一个猜想,但立即会有很多东西反驳你这个猜想,让你缩小包围圈,逐渐接近正确的答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提问、猜想、反驳,最终你才能摸索到那个正确的答案。
7.矩阵式认知与苏格拉底
基本的认知:所谓子宫、母体,就是没有问题、让你提不出问题、不成为问题的地方,你没有任何要解决的问题,你的认知就是0。
不知道,又知道自己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矩阵。非线性思维。
什么是Matrix?
在《黑客帝国》(Matrix)这部电影里有一个细节,Trinity,也就是那个叫“三位一体”的女孩儿,把尼奥带到了一个类似于夜总会的地方,在他耳边说: “什么是Matrix?正是这个问题驱使着我们。我们之所以会认识,是因为你隐隐约约看到了不对劲,这个不对劲就集中在Matrix上。”
Matrix有两个意思:
- 一个是母体、子宫,或者说是一个让所有问题都不成为问题的地方;
- 另一个是“矩阵”,也是数学上的概念。
所谓“矩阵”,是由两个维度构成的一个格局。有一种管理方式叫“矩阵式管理”,意味着用两条线来进行管理。Matrix指子宫,“不成为问题的问题”的时候,就是一个平行的、单维的世界。与此同时, Matrix也是一个矩阵。
庄家&散户
我们用一些简单的概念来让大家更清楚地认识这种状况。 如果你炒过股,你就了解,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散户和庄家。
- 散户:在母体里不自知的人,他时时刻刻在被操纵,但是自己根本不知道。
- 庄家:一方面,他是玩家,是跟广大散户打成一片的人;另一方面,他是一个Matrix,是一个矩阵,跟散户们完全不一样——他是制定规则的人,让散户舒舒服服、安安逸逸、心甘情愿地被套牢,被卖了还要帮他数钱。
苏格拉底的故事
苏格拉底从一个角度来说,就是个平常人,他在雅典既不是大官,也不是贵族。据说他整天在街上向大家问一些问题,永远在提问题,然后通过提问题,让你把涣散的思维聚焦在一些你必须要关注的问题上。
苏格拉底的提问还有一个特点——不给你答案,只是让你直面一个个问题,然后自己去得出一个你会得出的结论。
苏格拉底的提问叫“辩证法”——这个词我们太熟悉了,但往往忘了它本来的含义:通过辩论来证明一个东西。
所谓“认知”,就是提问题;所谓“非认知”,就是不成为问题。
苏格拉底不断提问,就是不断给你增加认知的台阶,让你自己爬上去,看到一个真实的世界。
洞穴比喻
苏格拉底的命运非常悲惨,他试图让雅典人知道自己不知道,最后被指控为扰乱人心,判了死刑。他的学生柏拉图后来写了一个寓言——洞穴比喻,成为了哲学史上的经典:
一群生活在洞穴里的人,从出生就在这个黑暗的洞穴里,他们的腿、手,甚至脖子都被铁链绑着,不能朝别的地方看。他们的后面是一堆火,前面有一堵墙,因此他们只能看见墙上有好多影子。洞穴人觉得那就是真实的世界,他们不知道这个真实的世界就是他们的影子——我在前面说过,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好多时候不反映世界,只反映我们自己的状况。 一天,有一个洞穴人不知道怎么挣脱了铁链,他发现了一个秘密通道,我们也可以把它叫“虫洞”。这个人一下子就意识到,自己生活的那个世界是如此的狭小,他第一次看到了:世界不是火光映照的幻影,而是太阳普照下的万物——他看到了一个真实的世界。
8.认知中的“月亮与六便士”
“钱”这么一个很俗的东西,它也是有两个维度的:一个是世俗的维度,我们拿它做各种各样的交易;而它之所以跟其他东西不一样,它能够通行,恰恰是因为它还有一个神圣的维度:大家相信它。 这就是钱跟普通的商品最不一样的地方——它有另外一个维度,它的意义和价值是矩阵的。
- 《月亮与六便士》的两个维度
书取名《月亮与六便士》。这句英国谚语是这样说的:两眼只盯着天上的月亮,却忘了脚边还有六个便士。这个英国谚语本来说的是那种好高骛远,一心只仰望星空,不脚踏实地的人。毛姆用“月亮和六便士”分别代表了两个维度:平面的和向上的,这也是作家毛姆的一种世界观。
毛姆通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讲高更的故事,也是想像苏格拉底那样提示我们:人不能老盯着脚下的六便士,还要有一种看月亮的心情、兴致和能力。只有把“月亮和六便士”合起来,才构成一个矩阵的生活。
有一句格言说得好:“在盲人的国度,只有一只眼睛的人也能成为国王”,这就是典型的通过认知优势而获得的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