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与灯
镜中物是真相还是假象?
镜子:中西方哲学的基本隐喻
我在很多年前请教一位老师说,“如果我想要读哲学,不管是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我应该从哪些基本概念入手呢?”老师回答我说,“不管中国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要了解一个关键概念——镜子。你只要了解了镜子这个基本隐喻,就找到了一条串珠子的线”。
老师的回答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后来,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慢慢发现“镜子”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喻。
首先,“镜子”是中国和西方,包括印度哲学家们都关注的一个重要的、含义非常深刻的物件。
在中国,“镜”这个字是金字旁,金属的,准确地说,是铜做的镜子。镜子打磨得很光滑的时候,你能够照见自己——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其次,“镜子”还有一个名字叫“鉴”——“鉴定”、“鉴宝”、“鉴赏”的“鉴”,是能够帮你看见真相和本质的一种工具。有时候,你光凭眼睛看是看不到的——你可以用自己的眼睛看所有身外的一切,但是看不见自己——借助于这个工具,你就能看见自己的真相了。
在中国文学作品当中有一种特殊的仪器——照妖镜。妖怪在你面前而你看不出来,但只要用那个仪器一照,真相就出来了——“鉴定”就是要以非常确凿、真切的方式确定一个人、一个物件的真实身份和来源——只有借助于这种工具,才能发现真相。
- 《红楼梦》:“镜子”映射的真相和假象
我们都知道《红楼梦》还有一个名字是《风月宝鉴》,这个“鉴”就是镜子,就是要告诉你:“宝鉴”是一个让你发现真相的最重要和最珍贵的东西。
“镜子”的这一意象在小说中反复出现,比如谁的房间里有个什么样的镜子,或者在某个场景里,镜子无意中扮演了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如果不了解镜子,就没法读懂《红楼梦》。
当然,“镜子”在《红楼梦》里还有另外一个意思:假象。
我们说它是真的东西,但当你发现真相的同时,它又意味着是假象。镜花水月,一个是镜中花,一个是水中月——镜子在其中的形象真真切切,又空无一物。这也是一种“真和假”之间的关系——假作真时真亦假。
它既帮你发现真相或者真理,同时又好像在提供幻象和假象。
它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心灵的状态:在真假难辨的情况下,人要学会一种方法,一种心理策略,简单地说,就是“心法”。
心法是什么?按庄子老先生的话说就是“圣人用心若镜,应而不藏”。 圣人的心就像镜子一样,你来了,我就显现,就映照出一个东西;你走了,我不留你,一切都“如是观照”——在这样一个纷繁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和各种艰难困苦加喜怒哀乐的情况下,你只有拥有这种状态,才能保持一颗不变的心——“心”如止水,这里的“止水”就是镜子,不动的水跟镜子是一样的。
- 《心经》:让心保持“镜子”的状态
佛教的《心经》是最短的经,只有260个字,讲的就是“镜子”——让心保持镜子的状态。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经文用“镜子”来解释,就清楚多了:镜子里的“色”就是空的,啥都没有,正因为它的空,才能够将外面的“色”吸纳进来,但吸纳之后,它也不收藏。
“镜子”里照出的东西,有干净和不干净的,但其实一切都跟干净不干净没关系,它就是影像,没有增,也没有减。
“镜子”是一种“求真”的工具,也是一种制造幻象的工具。在真假难辨的时候,要有一种像“镜子”一样的心法——“空故纳万境”,因为空,所有的外在情景都能容纳进来,容纳又不留它的状态。
- 《哲学和自然之镜》:哲学是一种讲故事的特殊方法
“镜子”确实代表了各派的哲学观点。《哲学和自然之镜》是我很喜欢的一本哲学书,它揭示了西方哲学的一个观念:整个西方哲学史都有一个幻觉,以为哲学,甚至包括科学都是一面镜子,是可以映照出世界的图景和真相的一种工具。
哲学是什么?罗蒂给出的答案是:哲学是一种特殊的讲故事的方法,是我们跟世界打交道求生存时候的一种辅助工具。我们用这个工具让自己做出某种行动方案——这个方案跟世界的真相是没什么关系的,它只是严格区别了方案和真相之间的差别。
罗蒂作为一个“新实用主义者”,在这一点上跟“老实用主义”是一脉相承的。“黑暗森林”这个故事是“实用主义”的重要和代表人物、罗蒂的老师杜威说的:夜幕降临,你在一个森林里迷了路,这时候,你第一想到的是“要有一幅地图就可以走出这个黑暗森林了”——地图就是关于这个地方地形地貌的“镜子”,我们以为找到了这个“镜子”就可以出去。
但杜威告诉我们说:是找不到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不是等所有的认知都齐备了才能生存,人类在几百万年的历史当中,从来都不是“学会了游泳再下水”,不是“学会了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之后,再来到这个世界”,而是来到这个世界以后逐渐学会生存的。
我们今天拥有很多古人没有的生存工具,但古人们也都活过来了,而且还获得了越来越多的认知——这也是我们在第一模块里一直在讲的:**认知是一种生存工具。**本质上,它的目的不是为了找到世界的真相,而是为了更顺利地生存。
别指望找一面“镜子”或者一个地图,就能够在获得认知之后,再制定一个“行动方案”——你现在必须面对的现实是:什么都没有,但是必须出去,否则就会成为“黑暗森林”里老虎的晚餐。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提炼一个观念:假如我们得不到一面镜子,但我们始终面临“活下去”的任务,那么,我们凭什么以及如何活下去呢?初步的答案是:不要靠镜子,而要靠——灯。
灯不是在反映世界的现象,而是帮助你从黑暗当中走出来,帮你在一团漆黑的时候走出困境,活下来。
灯式认知
灯:另一个重要的“哲学隐喻”
“镜子”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哲学隐喻是“灯”。“灯”也是一种工具。
当你处在黑暗中,对周遭世界和他人缺乏感知时,这是一种接近于“零认知”的状态。佛教称这种状态为“无明”——没有光明的,完全黑暗的状态。这时候有一盏灯,你就一下子看清了。
我们使用“灯”不是为了研究周围的世界,而是为了让自己顺利到达目的地——用今天时髦的话说,“是为了求存,而不是为了求真”。
佛教如何讲“灯”
都是关于认知隐喻,镜子是为了获得真相,灯是为了获得路径。
佛教是否定世界真相的,它认为:世界最终都是要还原成“空”的——“如来如不来”嘛,“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看见这个东西的所有的“相”都不是相了,你就见到了如来;如果你看这个“相”就是这个相,跟佛是没缘的。所有“相”都是幻觉,你认识到这些“相”都不是相,不是它本来的样子,你就把握到了“真相”,但那个“真相”是没有“相”的。
所以,佛教强调的是“如何达到一种状态”,就像我们讲过的“镜子”的第三个功能:要保持一种“镜子式的心法”——“不着相,应而不藏”的状态。
佛教的“开悟”在英文里是enlightenment,我们翻译这个词的中文是:启蒙,它的意思是,用光照亮来打破黑蒙蒙的黑暗。
灯的两个功能
- 灯帮你看清周围的真实样子,是让你获得真相的一种辅助性手段。但是,看见不是目的,如何做一件事才是目的。
你在黑屋子里,不管你是看到了家具还是毒蛇猛兽,都不是目的——看到这些东西是为了方便你在当下作出相应的反应——“我该做什么”。打开手电筒不是为了让你看见周围的样子,目的是为了让你办一件什么事情。
- 我们在使用“灯”的时候,要意识到它的“有限性”。
灯是“有限光明”的:它在黑暗当中有用,但这个“有用性”是有限的。一盏灯,不管是油灯还是蜡烛,或者电灯、探照灯,都只是一种有限工具。它不是太阳,不可能照亮所有的东西——即使是“太阳出来照四方”,也是“照亮东半球就不能照亮西半球”,从这个意义上说,太阳也是一个“有限工具”,是一盏灯。
在这个世界上,你使用的任何工具都是有限的
总结
手电筒可以帮助你走完一段夜路,但是它不是太阳,不能一下子让你看清前面所有的路。
任何认知都是一种“有限的”生存工具。
所有的认知都是“全知眼”的反面——任何认知都是一个“有限工具”。开车的时候,车灯顶多能照一二百米,但是因为有“车灯”这个工具,你能行驶几千公里,可以不断往前走,看到新的真相。
- 在不开始之前,我们经常连“要认知什么”都不知道。
比如开始创业,如果你只是坐在桌子前,把在创业过程中要解决的所有问题都写下来——“预则立,不预则废”,你以为只要把所有问题都写下来,有了一个完满的认知就可以去创业了,但是,创过业的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当然,没有这部分的认知也不用害怕:面对这样特定时间的生态位,你只要快速迭代,把真相搞清楚就可以了——但需要注意的是,真相不是你的目的,目的是通关。
理查德·罗蒂还写过一本《真理与进步》,我觉得翻译成“真相与进程”更贴切:
- 你不断往前走才可能不断发现真相;
- 真相不是目的,目的是不断往前走,一直达到你真正要达到的那个目的地。
灯和镜子是两种不一样的东西:镜子是向你展现真相,是一种获得关于世界真相的认知方式;灯是一种辅助工具,帮助你去行动——镜子和灯代表了两种关于认知的定位。
如何从黑暗森林走出去?
镜子和灯的差别
镜子里的图景是相对静态的,而灯代表的认知是动态的。
灯在很多时候是一种伴随过程的辅助工具:“点灯”之后意味着一个事件、一个行为或者一个持续过程的发生。
灯所代表的认知是“进展性认知”——当你打着灯笼走的时候,它是不断次第呈现的一种图景。最重要的,它提供给你的是一种方法和途径。
而代表“镜式认知”的典型是地图。地图可以告诉你关于一个地方最本质的地形、地貌的特点,所见即所得——但“灯”不是“所见即所得”的,它是一个过程性的。
我们总希望一下子拿到一个东西以后就获得所有的解决方案,但和生存相关的认知不是一个一开始就向你展现的东西,它是逐渐找到真相和解决方案的过程。
“灯式认知”的经典案例:哥本哈根消防员的故事
就像侦探小说中的主角通过有限的线索一步一步的揭开案件的真相。这个从有限信息中推理出最终结果的过程就是“灯式认知”.
在摸索中寻找出路
就像我们在以前讲的“黑暗森林”的故事:你不可能拿到森林的地图以后再走出去,因为你没有地图。
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的很多时候都是没有地图的,也没有一面镜子能帮你找到你所处世界的所有真相,你没办法在找到以后才开始生活,而只能依据极其有限的信息和资源去寻找你的出路。
在黑暗森林里,你可以循着水声寻找——水可能会走弯路,但不会走回头路——跟着水走,总是能走出去,而且,有水的地方就有可能住着人。总而言之,水声不是对世界形象的描绘,但它能够指引你找到一条走出黑暗森林的道路。
最终,我们一点点摸索着到达目的地,就完成了“灯式的认知”。
成功方程式:思维模式×热情×能力=成功
思维模式×热情×能力
:做成一件事情是三个要素相乘的结果——思维模式×热情×能力。
处在第一位的是“思维模式”。一旦思维模式出了问题,比如它是一个负值,那么你的能力越大,热情越高,可能最后的结果越是灾难性的。
其次是“热情”。我们的热情都有高有低,当热情特别高的时候,就能驱动你去找到一个问题的答案,尽管这个答案你事先可能根本不知道,并且事后都觉得奇怪——我怎么想到的这种方法——但最重要的原因是:强烈的激情、热情、爱,成为一种巨大的能量,能够驱动你去找到那个方法。如果我们把“思维方式”比喻成一辆车的话,热情就是这辆车的能源。没有加油,再好的车也是没法驱动的。
最后是“能力”。我们的智商、逻辑推理能力也很重要,但是,光有“能力”是没办法获得真正有效的认知和解决方案的。
思维方式
- 事实和效果
“镜与灯”,面对世界,这两者也是两种完全不一样的思维方式:
“镜”是在寻找显而易见的、真切的图景式认知;“灯”是在过程当中持续迭代,在每一个困难节点上与一个挑战相遇,从而找到阶段性的真相,最终成就一个方案。
- 在哲学里:
第一种“思维方式”关注的是事实——事实是什么。对于消防员来说,如果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但是不知道对方到底在哪儿,那可能就算了,电话就挂了——消防员也没办法,也没有什么责任,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只能是束手无策。
- 在招聘中:
,在一个公司招员工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求职者的思维方式是偏重于事实的,还是效果的。 偏重于事实的人:喜欢较真儿,论对错,划责任;偏重于效果的人:关注这事儿怎么才能够干成,“对和错”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事儿干了。
- 在婚姻中:
婚姻咨询中,对“思维方式”的考量也很有用:
偏事实的思维方式:习惯“对啊”“错呀”这样以评论家的身份来看两人之间的关系;偏效果的思维方式:很清楚我们在一起的目的是什么。
比如装修房子的目的,偏效果的人很清楚这个目的是什么,而偏事实的人会对窗帘该用暖色的还是冷色争来争去,甚至从这个争论里引发对另一个人的评论“你这个什么样的人”。偏事实的人不会进行场景式思考,而是进行性格标签式思考——性格标签式思考是事实,场景式思考是过程,这也是“镜式思维”和“灯式思维”的差别。
在一场婚姻中,如果夫妻双方都是偏事实思维的,我几乎可以打保票“这段婚姻过不长”——两个评论家在一块儿,每天都在争论各种事实;而如果两个人都是偏效果思维的,用吵架的时间去推进一个事情,哪怕只是开始做一步,这个争论就不存在了。
- “跑得再快的兔子,都是追不上乌龟的”
哲学史上一直有一个较量的传统,总有一些人在较真儿——“较真儿”不是不好,它在理论理性上是对的,但在实践理性上,就是错的。
古希腊哲学家芝诺(Zeno of Elea)提出了几大悖论,其中的两大悖论在我看来是同一个:跑得再快的兔子,都是追不上乌龟的。这听起来很荒诞,但你不知道错误在哪儿。(引出微积分的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
这个事实如果讨论的话,永远可以讨论下去。大家可能会产生“事实和效果”之间的一种荒谬感:觉得这个逻辑好像有道理,实际上又没有道理。
- 真相与进程
这就是像前面提到的理查德·罗蒂的书《真理与进步》,更准确的译法是“真相与进程”:在进程中,你一步步找到真相。
很多时候,我们都不是先有了真相地图,再开始航海探险,而是先开始探险,再慢慢找到那张地图。
- 本质论和过程论
哲学史上一直有两种争论:本质论和过程论,也叫“本体主义”和“实用主义”。“实用主义”的翻译我一直觉得不准确,应该是“务实主义”或者“过程主义”。
“实用主义”是开启一个过程,以效果为导向去寻找真相和解决方案;而“本质主义”一直奢求在事情还没开始之前就找到路径图去按图索骥。
这实际也是两种思维方式,而且也隐含着一个东西——热情:以效果为导向的思维方式里,包含着行动的热情;以事实为导向的思维方式里,包含着一种低热情,甚至零热情,这是一种冷漠的,期待现成答案的,希望在认知上有人来供养的心态。
在“思维模式×热情×能力”这个公式里,你的智商、感知能力、逻辑能力、判断能力都很高,但最后的结果是三个数的乘积,如果思维方式是负,就是灾难了;如果热情是0,整个结果都是0。
*我们一直在讲“认知很重要,但认知不是唯一的”。认知是条好汉的话,“一个好汉三个帮”,周围如果要素缺乏的话,认知也是没有用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很生活化的场景: 你是一个正在相亲的女生,和相亲对象在一个屋子里聊天,忽然,窗外传来了很大的噪音,这时候有两种可能:
- 相亲对象说,“怎么这么吵!这是什么地方?你怎么住这种地方?!”
- 相亲对象默默去把窗户关上了。
这实际上也代表了两种思维方式:
- 事实导向的思维方式——镜式思维;
- 效果导向的思维方式——灯式方式。
那么,相亲成还是不成?该不该找这样的人结婚?答案是显而易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