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阑尾
自动化的无用认知
松鼠症:通过“远虑”减少“近忧”
我们知道,松鼠是很勤奋的动物,它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未雨绸缪”的倾向。我们常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松鼠也学会了“远虑”——通过“远虑”来减少“近忧”。
松鼠的这个特性,有一个专门的名词——松鼠症。
我们自己有时候也像松鼠一样,由于某种担心和恐惧,就会不停地去收藏一些东西以确保不时之需。这个行为最初是有明确目的的,是很理性的一种行为,但是,当这个行为被不断重复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习惯,甚至存储到了我们的基因里,成为基因层面的习惯——本能。
这时候,这个习惯就不管它最初的来源是什么了。
认知阑尾
二三十年以前,很多中国人出国以后勤工俭学,选择在中餐厅刷盘子——这是门槛最低的挣钱的活儿。于是很多留学生刷盘子刷到最后,形成了即便不需要刷的时候,只要看见那个盘子,就不能忍受上面的脏东西,必须刷一刷。当时有一句讽刺的话就说:出国三年,回国以后见到圆的东西都想擦一擦、刷一刷。
从这个过程里我们能看到:有明确目的的理性的行为,经过反复的重复以后,会形成一种“自动化”。这种“自动化”已经凌驾于最初的目的和最初的理性设计之上了,会变成一种自在自为的习惯,甚至是一种本能。
无论是在行动、语言,还是思维上,我们都有可能形成这样一种“非理性、无意义又很顽固的,挥之不去的”习性,它没有用,甚至有害。
比如我们说话的时候,在特定的场景下,自然就会紧张,而这种紧张会让你去使用一些词语和一些表达方式。这个过程一再重复的话,你的语言中就会有好多毫无用处甚至是垃圾式的表达方式——口头禅。每个人都会“完全意识不到”地去保留这些东西,甚至想都没有想过怎么去除,而如果你不刻意去掉这些“口头禅”的话,就会成为一种冗余的累赘,甚至是有害的。
我们把这个东西叫做“认知阑尾”,就是曾经有用,但随着场景的变换和长期进化,已经丧失了它的必要性,不再有用,起不到好作用的东西。
对我们个体来说,认知上也存在着很多这样的阑尾,我们要及时识别、切除这种阑尾,避免关键时候给我们制造大的麻烦。
认知负资产是如何产生的?
而当我们指出这个问题的时候,方法其实已经包含其中了。首先就是要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
认知阑尾是什么?
事实上,在用“认知阑尾”这个词的时候,我就意识到这个比喻不恰当的地方:阑尾是我们的身体当中一个没用的器官,但它是独立于正常器官之外的东西。而我们行动、思维和语言上的“阑尾”并不是一个独立的器官,它不是我们正常器官之外多出来的东西。
- 囤积脂肪:“贪吃”基因的惯性
有一种机制,它在正常工作的时候能产生一系列的结果,但是换了一个场景以后,这种机制不会马上改变,还在按照原来的方式继续工作,这样就会产生一些多余的东西。
人类在长期的匮乏状态下形成了这种基因:吃东西唯恐吃不饱。当人类再也不是“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是“吃了上顿不知道下顿该吃什么”的时候,人类身体的“贪吃”基因并没有发生改变,这样一来,这个基因就会给我们造成很多的麻烦。
- 认知阑尾与场景切换
同样的道理适用于“认知”:在特定的场景下形成的认知是非常有用的,但当场景切换的时候,这种认知就需要改革,进行删除、减少、增加、创造这样一个工程了。但是,我们的认知不可能这么快地去从事“删繁就简”、“去掉不创造价值的环节”——我们没有这样一个认知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有一个日常生活的例子,大家常说“只要大妈都去买股票,就意味着牛市来临了”,而大妈买股票有个特点——特别爱买单价便宜的股票。
你只要稍稍动点儿脑筋,就都能把这个账算清楚:你买股票,买的是这个股票的涨幅,是它未来的增长性,跟我们买菜是非常不一样的。
“认知阑尾”是一种曾经有用,甚至非常有用的认知,在新的场景下不适用了,而自己没有意识到“场景的变化”和“已有的认知跟新场景不兼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在浑然无知的情况下,过度使用原来的认知。
- 认知差异与心法
有些人自带很多的“认知阑尾”,或者“认知负资产”,但他自己不知道只要一操作,这些“认知阑尾”就会起作用。他自己觉得很努力很用心,最后的结果还是很平庸——肉包子的馅儿很少,甚至没有,面皮却特别多。
你想把面皮去掉,最有用,当然也是最难的方法,就是把你内心的种种“认知谬误”、“认知负资产”去掉,切除那些自带而不自知的东西。你如果不在内心动手术,就永远不能成功。这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优化认知”。
“优化认知”的第一步,也可能是最后一步,就是“切除认知阑尾”。
迷信是如何产生的?
“迷信”
网上有个很短的帖子,是两个问题:
- 是什么力量让女生们相信:按摩胸部可以隆胸,按摩脸部可以瘦脸?
- 是什么力量让股民们相信:20年前的股市是2700点,今天还是2700点,在这样一个股市上居然还能赚到钱?
理性的旁观者一看就是谬误的事情,当局者却深信不疑,这就是“迷信”。
万维钢老师对“迷信”有一个很生动的界定: 所谓“迷信”,就是在没有道理的地方寻找“道理”,在没有意义的地方找到“意义”,在没有规律的地方发现“规律”,在没有因果的地方强加“因果”。
但是,万老师还是没有回答一个问题:是什么力量让你相信那些“根本就不值得相信的”、“回头想起来觉得非常可笑的”方法和真理?
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两个字:贪欲——欲望使你相信本不该相信的事情。
而在“贪欲”之外再加上两个字,可能就更准确了——懒惰。
“贪欲”是你怀有一种强烈的、不切实际的、毫无节制的欲望;“懒惰”是你希望以特别简单快捷的、不伤筋动骨的、速效的方式实现你的结果;“贪欲”+“懒惰”=迷信。
“贪婪和懒惰”
苏格兰哲学家休谟的名言“理性永远是情感的奴隶”越来越受到现代认知科学的验证。简单说:你相信什么,得出什么结论,是谁说了算?你的欲望、你的情感说了算。
欲望和情感能够制造一个强大的扭曲现实的立场,把一个明白的事情扭曲成你希望的样子,然后再让你深信不疑。
一个很迷信的人的背后有两个东西作怪:一个是“贪欲”,一个是“懒惰”。
在刚刚进入社会,甚至没有进入社会的时候,家长老师都会提醒你“只要不想占便宜,就不太容易上当”。“占便宜”这件事就包含了“贪欲和懒惰”,一旦你有了这两个东西,你的认知中就增加了一种成分——阑尾。
我们重复一下“阑尾”的定义:自带的,你没有意识到的,无用的,甚至在很多时候造成麻烦,甚至是极大痛苦和损失的东西。当然,还要加上一句话,“需要切除的”。
只要你有“贪婪和懒惰”,任何一个方法都是没用的。你觉得掌握了这种东西,一下子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了,但最重要的是,你希望“不付出努力就能马上解决问题”是会变成一种“迷信”的。
例如: “消除认知障碍的十大杀手锏”, “你所不知道的9个快速提升认知的秘诀”
我可以列出一系列这样的“标题党”来告诉你“方法”,但这里本身都自带了“贪婪和懒惰”,就像很多的交易,很多的爱情,从一开始就决定了最后的结局。
我们必须要讲的方法是“如何破除迷信”:“迷信”就是“迷失了”,是你已经处于迷失当中而又坚信某种东西,这种“坚信”不仅执迷不悟,而且死心塌地。
“迷信”是人类自带的一种“认知障碍”
《人类简史》告诉我们:7万年前发生了“认知革命”,这之后,人学会了某种“超现实的力量”。最初的表现是“万物有灵论”,这种信仰里包含着明显的一厢情愿——眼前的这块石头没有任何感知,跟你毫无关系,它在你出生之前几十万年、几千万年前就已经在那个地方了,但你的某种欲望加上你希望快速解决眼前某个问题的愿望,使你相信这块石头有一种法力——这是人类最早相信的“魔法石”。
当你和石头说,“我已经饿了三天了,赶紧在我眼前出现一只小鹿或者是一只大兔子,让我打到吧!”的时候,你表达的其实还是“贪欲和懒惰”。
而造成迷信的还有一个机制——信息确认谬误,或者,数据确认谬误。当你已经隐含了一个判断和期望的时候,就会形成两股力量:
- 过滤跟这个判断和期望矛盾的所有信息和数据;
- 主动收集、吸纳跟你的判断和期望看上去有点关系的信息。
最重要的是,这两个过程你都是意识不到的——你获得的这个判断完全是你自己制造出来的,但你自己不知道。这也是跟“阑尾”差不多——自带而不自知。
“贪婪和懒惰”很难被消除
我们讲过太多“信息和数据确认谬误”的例子,简言之,你看到的是“你希望看到的”,你相信的是“你已经相信的”,你听到的是“你特别希望听到的”——这是一个自我闭环、自产自销而不自知的过程。如果不把这个机制割除,迷信就没办法消除。
但严格地说,我们很难消除这个机制:无论人类还是动物,都摆脱不了贪婪。
小松鼠不停地收集橡子和松子,因为它有一种强烈的恐惧,这种恐惧驱使了它的收集和囤积行为——这里遵守的是一个我们很熟悉的模式“多多益善”,或者就是“贪婪”。同样,“懒惰”、“好逸恶劳”是人性,也是兽性,动植物都有这样一个特性。
“贪婪和懒惰”作为一种风险防范措施,在消除恐惧、节省能量和资源这种合情合理的情绪和欲望支配下,是有它的合理性的,但这种合理性依赖于特定的场景,一旦形成,就会具有一种超越场景无节制发作的特性。
等级之争
不了了之的“认知阑尾”
有一个噱头:我想静静。 静静是谁? 仔细分析一下,这里隐含着一个很重要的认知规律:我们在寻求一个东西——这个东西是一个对象——在你不断追逐这个对象的过程中,行为会变成一个模式;模式一旦形成,就可以自我运转了。
比如,我钱不够,我想要更多的钱——这时你想的还是钱。但是,在你不断追逐“想要更多钱”的时候,钱的内涵已经逐渐被抽空了,你要的不是more money,而是more——更多的东西。
这个时候,模式已经接管了你自身的欲望——模式自身获得了一种欲望在运转。就像吸毒:毒产生了一种模式,开始自我运转,实际上,当你要吸毒的时候,是毒瘾在吸毒,而不是你在吸毒。
这个模式一旦形成,也符合阑尾的特点:①自带;②不自知;③无用,甚至有害,可能导致灾难性的结果;④我们并不知道它的存在。
要切除“阑尾”甚至是不可能的,即使可能,也要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而你又不愿意忍受这种痛感,最终的结果就是放任自流、不了了之——但是永远也“了”不了。这是一个普遍的模式。
追求等级=认知阑尾
我们再说一种现象:争吵、争执、较劲。
某种行动、语言、思维方式,人一旦开始这个游戏,表面上是为某个观点、见解、认知在争论,实际上,是背后的模式和欲望接管了你——不是你在使用这个模式,而是这个模式在使用你。
举个例子,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有一群人,不知道是谁张罗着凑到了一起。这些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有一点点地位和声望,可能他们在自己的部落里是酋长或者副酋长,但聚在一起,彼此之间不知道。
于是有一种东西开始发作:在一个临时形成的准部落里,他们立即开始谋求酋长的地位,当不了酋长也要当一个副酋长,哪怕是一个小头领——任何一个群体,哪怕是暂时形成的,都会立即产生一种对于等级的追求。
拉罗什富科有句名言,“贵妇们聚在一起从来不缺乏话题,她们总是会喋喋不休,假装在谈论同一个问题,不断申诉自己的观点,张扬自己的地位,实际上,那根本不是一场交谈,而是一场激烈的竞争”。表面上贵妇们的发言非常踊跃,实际上,她们根本没有谈同一个话题,而是在谋求等级。
就像夫妻吵架,表面上是在争论一个问题,“这事的真相是什么?到底是怎么回事?到底该怎么办?怎么解决?”好像是一个很理性的,跟认知相关的东西,实际不是,双方很可能在这里谋求的是等级。由于双方都在谋求等级,就意味着双方都唯恐处于弱势和下风——谁也不会甘拜下风的情况下,就会变成“翘翘板”,我使一下劲儿,把你翘起来,你再把我翘起来——认知上没有进展,也不可能达成认知。这场游戏的本质是在谋求谁比谁更有力,这种状态不好。
切除“阑尾”:绝不在非战略节点上消耗战略性资源
- “语欲胜人症”的合理性
我们以前讲过的“语欲胜人”是一个很要命的毛病,这种相干不相干、有用没用都一味争上游,总是想压人一头的欲望的确是不好的,但是,它最初有它的合理性。在我们还是猴子的时候,好像是没有阶级剥削和压迫,实际上,猴群里有非常严格的等级,一旦处于低等级,你各方面的权益、资源——无论是食物资源还是性资源——都处于最糟糕的状态。
通过一代代演化,猴子对于上台阶、压倒别人的欲望就逐渐嵌入到了基因层面,我们开始自带这个东西,而且不自知。在这种情况下,这种东西会大大妨碍我们对于世界、他人以及自己的认知。
- 嗔:认知进化的残留物
这又回到我们前面的话题:在特定场景下形成了某种机制、模式,而这个模式形成以后,它就会尽可能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会不分场合、不分青红皂白地运行,而一旦开始运行,在一个全新的根本不需要这些东西的场合,它就会对人的认知产生巨大的干扰和破坏作用。
对这种潜藏在我们内心,力图压倒他人的心理诉求,佛教称之为“嗔”。“贪、嗔、痴”——“嗔”是佛教所说的三毒之一,包含了很多含义:较劲、较真,甚至是怨恨、怨怼。人的“嗔”心一起,就很难看清楚他人和自己了。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看,“嗔”在相当程度上是人在认知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残留物,它的特点跟我们讲到的所有“认知阑尾”都一样:有其合理性,同时具有去场景化的特性。一旦去场景化,它就会陷入到滥用的状态。
我经常引用华为的那句口号“绝不在非战略节点上消耗战略性资源”。所有的“认知阑尾”都是由于它超出了特定场景,肆意发挥作用,在“非战略节点上消耗战略性资源”,从而对我们的认知形成了明显的干扰和破坏。
总结
“认知阑尾”,就是曾经有合理性,但是由于场景切换而逐渐丧失有效性,以至于完全无效,甚至具有潜藏破坏力的认知。
“认知阑尾”是一个比喻,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认知脂肪”、“认知赘肉”等等,就是那些曾经有用,但是越来越成为你障碍的东西,它最大的特点是:我们自带而不自知。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对它的破坏力缺乏意识,就会像企业经营中越来越严重的坏账和负资产,妨碍和摧毁我们的认知,而我们浑然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