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建立神经元间的高带宽专线
只发生过一次,等于没有发生
观点:所谓的“认知”是神经元之间建立的一个固定连接。
举个例子。我们可以想想我们一天里,在公共汽车上、地铁上、地铁口、电梯里,以及去外面跑业务的时候,见到过多少张脸?我们这一生又见过多少张脸? 我想这一定有一个大致的平均数,可是这些脸对你又有多大的意义呢?绝大多数的脸虽然你也见过,但如同不存在。 在社交中是这样,在神经元上也是这样——只发生过一次的,等于什么都没有发生。
密友圈与神经元
人的神经元也是这样。要所有神经元之间都建立固定的连接是完全不可能的,就像我们不可能跟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做密友一样。
“带宽”的规律
所谓“认知”,就是一个神经元跟另外一个神经元的固定连接。这个连接不一定是物理上的,它是一种比喻——一旦你激活了这个神经元,另外一个神经元马上就活跃起来,好像它们是连在一起的。
那些瞬间能够把握本质、给出解决方案、完成解决问题的高手,正是形成了这种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高带宽的专线联系。
习惯与刻意练习
- 习惯的力量
最近很流行的《原则》这本书里,作者达里奥反复提到了《习惯的力量》这本书。实际上《习惯的力量》讲的就是这样一个道理:习惯是一种高带宽的专线。
有时候你出门,刚到楼下就想“好像门没锁”,等你再上去的时候,发现门是锁好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是因为在你反复重复的时候,神经元之间已经建立了极其固定的快捷方式,这是一种比“刷卡”还要快的反应方式,它以你的意识觉察不到的速度,把一连串的思维和行动在一瞬间完成了。
- 刻意练习的秘密
所谓“刻意练习”,就是反复使某些神经元之间建立固定、高带宽、你的大脑皮层没有意识到就已经下放到下丘脑的反应。 能建立这样一种高带宽的专线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情,它能大大提高我们的认知效率、决策效率、行动效率。
你心之外没有世界
你的世界是你构建出来的
代表人物:王阳明
所谓“心外无物”就是:你的心之外是没有世界的,世界是你构建出来的。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王阳明讲“心外无物”时,他的一个朋友质问他,用现在的话翻译就是:“你这很荒唐嘛,‘心外无物’不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你闭上眼睛,世界上就没有悬崖;你心里没有车,车就不存在,那车要是撞你呢?”
如此听来,“心外无物”的确很违反常识。但听了《认识方法论》这门课,大家现在应该形成了一种习惯:你听着特别荒唐的事情,往往不是因为那句话荒唐、那件事荒唐,可能是因为你的认知和那件事没有兼容性,导致你觉得荒唐。
王阳明说了一段很著名,也引发了无数争论的话: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王阳明那句话的意思就是:当你没有看到这朵花时,花什么事都不能干,你就也什么事都不能干,如同不存在;当你来看这朵花的时候,花的颜色才被显现出来。
是的正是我和你定义了这多花的存在,定义了它的颜色,形状,味道等。而你看到的和我看到可能并不是一样的。
你看到的世界的状态只反映了你心的状态
这就好比,世界上是没有“颜色”的,只有不同波长的电磁波——“颜色”是我们的眼睛特有的构造机制跟电磁波的一个化合产物。
王阳明反复讲这个道理,是想告诉我们:你看到的世界相当于一个显示器,你的心是什么样子,你看到的就是什么样子。
王阳明的整个哲学就叫“心学”。他认为:要活在这个世界上,要改造世界,要跟这个世界相处,其方法就是改造你的“心”。
“你是一切的根源”
王阳明的观点,用一句很流行的话解释就是“你是一切的根源”,至少你是一切与你相关的东西的根源。
同步:云的状态决定端的状态
“无所不在的计算”
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觉得他可以改变他的处境,但是相同的处境却一直伴随着他?环境好像是变了,但命运、场景一直没有变。
解释这个现象之前,我给大家分享一个计算机科学里的概念:Ubiquitous Computing——无所不在的计算。
一个概念,云端同步: 端的状态取决于云的状态,而云是一个无所在又无所不在的存储和编辑中心,它始终决定着端的命运。
ok,回答是外部环境变化了,但是人没有变化。
不同领域的“同步”
- 佛教的“境由心生”
“同步”是一种哲学观念,起源于古希腊,但这种哲学观念又不只限于古希腊——在我看来,把这个观念阐释得最具体、最丰富的是印度的佛教。 佛教哲学认为:人的外在世界,也就是所谓的“境”,是由“心”产生的。用我们刚才的话说就是,外在世界的状况是由“心”这个存储和编辑机构同步出来的一种状态。你想改变境就必须改变心。 佛教讲的“相由心生”和“境由心生”说的就是“同步”这个概念。
- 离婚基因
一个概念:离婚基因,它是催产素受体基因变体。
瑞典一个科学家通过大量研究发现,个体身上的催产素以及催产素的受体状况,决定了这个人跟别人合作的系数大小。如果一个人催产素数量和受体数量都很少,他就很难跟别人进行持续的协同和合作,当冲突出现时,他常常是以终止这种关系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
人在选择配偶、公司在选择员工的时候,都要留意对方身上有没有、有多少“离婚基因”。如果这个基因非常明显,未来所有的东西已经在事先发生了,以后显现的东西不过是这种基因的同步罢了。
- 《旧约》中的同步
《旧约》箴言篇第23章第7节有这么一句话:
一个人怎样思量,他为人就是怎样。 As a man thinketh in his heart, so is he.
在生活中,“同步”的现象很普遍,比如我们费了很大的劲儿做一件事情,本以为是一件新的事,但在别人看来,还是在做一件“旧事”。就像爱因斯坦说的“永远在重复同一件事情,却一直盼望不一样的结果,这叫心智错乱”。
举个例子,我们讲过“消费升级”的概念。有人变得有钱了,觉得自己的品位也应有所提升,就咬牙跺脚买了一件很能代表他“消费升级”的衣服,但朋友们看到这件衣服的时候,都不约而同地认为,“这不就是你原来的衣服嘛!不就是你从柜里随便拿出来的一件衣服嘛!”
“知行合一”的本质
“行”与“知”的释义
- 1.“行”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从“同步”的角度看“知行合一”:“行”是“知”的一个同步。
既然心外无物,物是心的产品,行动也就是心的一种同步状态,你行动的效果、成败都取决于心的状态。 用王阳明的话说,“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一个念头一旦发动起来,本身就是“行”。
- 2.“知”
我们再说说“知”。 “知”字,左边一个“矢”,“矢”是射箭的意思,右边一个“口”,“口”是目标。“知”就是指射箭达到了目标。
射箭表面上是个行动,但最后射中靶子的结果取决于你的“心”和“知”,这个“知”既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行动。
知是未发动的行,行是已经实现的知
我们以前讲的“认知”,本质上是一个行动、一个生产体系。我们的感知结果是我们感知设备的一个呈现和实现而已。
我们经常说“求知”,好像“知”是一个对象,放在那里,我们伸手去拿就得到了这个“知”。所以我们自以为获得了知识,就能够掌握这个世界,就能达到我们的目标。
简单地说:知是未发动的行,行是已经实现的知。
先知而后行,真的对吗?
射箭也好,书法也好,它首先是一种“知”。你知道怎么射箭,你知道怎么写书法。但是,能不能说“我知道怎么射箭,但是我射不中”“我知道怎么把一个字写好,但是我写不好”呢?显然不妥。 “写好”是一种“行”,知道怎么写好是一种“知”,这两者是不能分开的。它并不是先想好了怎么去写,懂得了怎么去写,再去写,而是在写的一瞬间,“知”和“行”同时发生了。或者说,纸上的书法就是书法家心里的书法的一个同步而已。
所以王阳明是这么概括的 :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
常识告诉我们,很多事情要先知后行,但按照这样的逻辑,你要先懂得了人生的道理再去活着,也就是先知道怎么游泳再去游泳,这显然是荒谬的。
“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这句话很流行,我把它翻译一下,你就会觉得这句话很荒唐:你已经看了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什么还是写不好书法呢?进一步翻译这句话就是:你已经知道了书法,已经实实在在地在你眼前看到书法了,为什么还写不好呢?
认知+行为=学+习
回到我们本单元课程刚开始的时候,我们讲到“所谓的认知就是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建立一个高带宽的专线连接”。
神经元的建立连接,从“偶然连接”到“固定连接”,从“低带宽连接”到“高带宽连接”的过程,就是一种练习的过程。
“练习”的英文是practice,它还有一个意思是“实践”。我们把王阳明的“行”也可以翻译成“实践”——知行合一,认知和行为的合一,就是学和习的合一。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这本身就是一种“习”的过程:你好像在“温故”,其实是在反复刻意练习。
“知行合一”的本质
现在我们就很清楚了,所谓的“行动”就是已经形成的神经元连接在相应场景下的一种发挥而已。你“行”的品质取决于这种连接的带宽是否是专线;而这个“行”是否是高带宽、固定的连接,取决于你反复的“行”。
现在很多讲王阳明“心学”的人,一说到“知行合一”,就说要“说到做到,言行一致”,其实根本不是这个意思。 “知行合一”应包含两个方面:
- “行”本身是“知”的一个同步的结果。
- “知”是反复“行”形成的一个固定连接。
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是“知行合一”,这也正是“知行合一”的本质。 至于如何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是一件很简单又很不容易的事情,我们在后面的课程里会详细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