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制品公司

大脑的自动纠偏机制

视觉残像、后象与完形

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告诉过我们,“电影里的人,是因为一秒钟24张照片的快速晃动,形成了我们看见的人的动作和说话的连贯性”。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我们看电影的过程就是:一个懂得幻觉产生的人给我们制造了一种幻觉。它是那么真切,以至于我们不认为那是幻觉——刚才大家在墙上和天花板上看到的这个美丽倩影,其实跟我们看电影也差不多。这种现象也可以叫 “后象(afterimage)”

裙子的“蓝黑&白金”之争

还有一个著名的视觉实验就是“白金&蓝黑裙子”,不同的人面对同一条裙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甚至因此几乎打起来。

这些实验背后的原理都差不多:我们的大脑对光有一种纠偏的机制,有一种将残缺的东西补完整的倾向或者能力。在静态情况下,我们也能感受到我们视觉具有这种能力。

如果我们的眼睛构造有差别,它所输出的结果就一定有差别,色盲的人和非色盲的人输出的结果就是不一样的。

我们不会意识到我们感受的东西是我们自己的输出品,我们不认为它是产品,而认为它是对所有人都一样的一个对象。争论就是这样产生的。

每个人都有这种感觉,那这就不应该是幻觉了。这个现象足以证明,我们所谓的“看”就是“视觉以特定的流程制造某种特定的结果或者产品”。

从“盲人摸象”中获得的启示

“论到趣味无争论”

有些人特别喜欢吃香菜,我的同学当中就有很多人特别喜欢这个味道,如果吃馄钝的时候没有香菜,他恨不得要拼命,而我自己是如此之排斥。

香菜这个问题还只是在趣味层面的偏好,“萝卜白菜各有所爱”。就像英国人说的:论到趣味无争论。

上一节课我们提到裙子的“蓝黑&白金”之争,就不是趣味之争。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也可以引申出很多结论,比如:人类达成共识的难度有多大,从这件事情上就可见一斑。

盲人摸象的启示

“盲人摸象”是一个印度的故事,讲几个盲人凑在一块儿摸大象,最后得出了针锋相对的结论:有人说大象像一堵墙,有人说像一根柱子,有人说像一个梭镖,有人说像一根绳子……这几个人争得不可开交,而我们觉得很可笑。原因特别简单,对那几个盲人来说,我们具有“上帝之眼”。

任何一个感知,实际上是由两个部分合成的。借用佛教的话就是“因缘和合而成”。一个是“输入”,也就是所谓的外界、身外、我们通常叫做“对象”的东西;还有一个因素,是我们自己的感知方式。盲人没有视觉,只能用触觉——“触觉”也是一种感知方式。

这就是说,由于设备的不同,即使输入的东西是一样的,得出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不知道我们的设备差别,这一点跟盲人是一样的,因此,我们对不一样的输出结果非常诧异,甚至不能容忍。

我们都是盲人

我们讲到了两个因素,一个是来自于外界的物质材料,一个是我们的感知系统,这两者之间很像是在做一个乘法:一个东西 X 另外一个东西 = 一个结果。

在今天的语境里,我们对这个说法又有了新的认知: 哪怕我们都是明眼人,但我们的眼睛和别人的眼睛很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我们不知道这种不一样,这就导致两个结果:

  • 第一个结果,我们看到的东西和别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看到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的产品。
  • 第二个结果,由于眼睛这个感知设备的生产线是不一样的,而这一点我们没有意识到,所以,我们会对最后的结果非常诧异。

所有物种都是残障者

任何物种都是有缺陷的,如果一个物种的缺陷相对于环境会形成致命障碍,那这个物种就不存在了;如果一个物种活了下来,那么一定是因为它的缺陷不足以妨碍它的生存。

不足以妨碍物种生存的缺陷

我们回过头来看“蓝黑党和白金党之争”。人的视觉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别呢?原因很简单:这样的差别不妨碍这个物种的生存。

更多例子: 人类和狗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而和蛇、蝙蝠感知世界的方式也不一样。很多蛇是近视眼,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是在阴暗潮湿的地方。

认知就是一种工具

    1. 可见光

有一个概念叫“可见光”,世界上实际上是没有光的,“可见光”是人的视觉对400-760纳米电磁波的一个感应范围。而在400-760纳米这个范围之外的电磁波,人类是感知不到的。在人的生存环境里,感知那些更低(波长小于400纳米)或者更高(波长大于760纳米)的电磁波并不能够给他们带来生存优势。

    1. 选择压

什么是“选择压”? 比如在地底下吃蚯蚓的鼹鼠,它的视力有好与坏两种选择,但视力好还是坏对鼹鼠没有差别,不会引导鼹鼠的进化,也就是没有选择压。

    1. 感觉管理公司

不仅是人类,任何物种在形成自己的感知能力时都遵守一个原则——谋求生存优势。在形成生存优势的前提下,够用就好。

这里,我们更能认识到:人的认知的本质,不是为了来认知世界的,而是为了让这个物种更好地生存。也就是说,认知就是一种工具。

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以及其它物种的感知就像是一个公司,感知的特点是由生存环境决定的,这个物种的性状特点是由于它所处的生态位决定的。

    1. 所有物种都是残障者

感知是一种生存手段,或者是一种生存工具。它的功能不是为了去认识世界,而是为了让一个物种在世界上能够活下来,这里遵循着一个不变的法则——去掉一切不创造价值的环节。从这个规则来看物种的话,所有的物种其实都是残障者。

“每个人都是一个感知制品公司。”我们感知的结果不是对世界本来面目的描述,而是我们为了生存而制造出来的一种设备,一种产品。任何一个能够持续生存的物种都有它独特的、能够为它的生存制造核心优势的感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