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希望我父母读过这本书
家长的自我修复与疗愈
育儿过程中的“无名火”可能是自己内心的创伤记忆导致的。是一种自我意识的极端手段。
我们可以有意识的追溯、拆解根源建立全新反应路径。
- 简历与孩子的同理心
- 父母主动和孩子修复关系
- 和内心的否定声音抗争
- 不要粗暴的用“好”与“坏”去标签化
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父母和孩子直接不是竞争关系,是一种合作。世界没有简单的好与坏,孩子的努力过程更值得被关注。
家庭环境的正确营造
“家的感觉”: 孩子与家长亲密而安全的相处模式。
学会诚实的面对争执
- 良好的沟通方法: 讲问题 + 定义自我感受
- 考虑对方的感受,不贸然否定
- 仔细区分争吵的怒火来源
包容理解孩子的感受
- 关注、回馈孩子的感受 (从孩子出生开始)
- 不急于否定孩子的感受
- 包容 不等于 无底线的溺爱孩子
亲密关系沟通法则:讲问题同时讲感受。解决问题: 原因 + 结果 + 反思。 孩子感受关爱的关键: 及时有效的反馈机制。
教导孩子言行得体
四项重要能力:抗挫折能力、灵活应变的能力、解決问题的能力,以及能够与他人共情的能力
最重要的是“合作式管教”。
- 给孩子指定一个目标(前提是以身作则)
- 理解包容孩子的感受。一起寻找孩子迟疑和抗拒背后的感受。
- 和孩子平等地坐下来商讨解决方案
- 培养成孩子的固定行为模式
合作式教育,尊重孩子的同时,让孩子能成为一个自驱型成长的个体。
总结
孩子不是有待处理的麻烦,也不是需要精益求精的项目,孩子是需要被理解和支持的个体。在孩子身上的投入,不仅会使他们以后成为更优秀的人,也会使你自己变得更好。